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用心办实事持续提升工伤服务温度

发布时间:2021-08-06 点击数:

 

今年以来,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加强源头治理、完善机制建设、延伸服务内涵,切实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工伤案件,不断提升工伤人员和企业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一、加强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工伤预防工作

积极推动工伤预防工作向前发展,由“伤后保障”向“提前预防”转变,从源头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一是开展工伤预防提升行动。依托工伤预防联席会议平台,通过梳理工伤预防重点工作、畅通成员单位信息共享、工伤预防讲师团宣讲、开展工伤预防主题宣传培训活动、工伤预防专项联合检查、嘉昆太工伤预防合作联动等工作举措,不断加大工伤预防工作实效。二是强化工伤预防宣传。借助区融媒体中心资源力量,结合“和谐嘉定·惠企政策云开讲”活动,在“上海嘉定”“嘉定人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工伤保险政策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提升工伤宣传效应。持续加大建筑业按项目参保宣传力度,与区卫生健康委、区应急管理局等部门联动宣传,开展宣传月和集中宣传日活动。三是落实重点领域防范。通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动、部门科室联动、区镇联动,共同推进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实施好上汽大众工伤预防重点项目,形成示范效应,有效降低地区工伤事故发生率。近年来,每年的工伤认定申请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截至2021年7月底,全区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2682件。

二、完善机制建设,持续推进工伤康复工作

根据工伤康复的基本政策,探索建立“先康复、后评残”的工作机制,加大推进工伤康复力度,持续畅通工伤康复绿色通道,保障有康复价值人员及时进入康复程序。在康复对象的选择上,采取“双通道”管理办法,即:一方面,在申请环节中筛选具有康复价值的工伤人员进行康复;另一方面,在劳动能力鉴定过程中,经专家检查确定具有康复价值的工伤职工暂缓鉴定,提出康复建议。通过“双通道”管理办法,既保证不遗漏具有康复价值的工伤职工,又实现了工伤康复早期介入,为实现先治疗康复、后鉴定补偿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7月底,全区工伤康复申请110人,占鉴定总数的5.0%,名列全市前列。

三、延伸服务内涵,切实提升工伤服务质效

针对工伤服务中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畅通服务渠道,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工伤服务。一是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制定受理窗口操作提示,实现受理标准统一、申请材料范围统一和审核要求的细节统一。加快简易案件处理速度,着重复杂疑难案件处理,实行疑难案件预检和早期介入,落实专人深入调查矛盾集中案件。针对建筑业按项目参保单位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服务,开设经办绿色通道。二是升级经办服务模式。正式实施劳动能力鉴定材料受理服务下沉街镇工作,方便服务对象就近办理。积极配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开展“职业健康一件事”工作,推动实现职业病患者网上工伤认定。三是打造“阳光工伤”服务品牌。在街镇、经济园区开展“走进企业、走近职工”阳光工伤主题活动,为工伤矛盾突出地区及企业提供精准化的政策服务。积极邀请康复专家开展“爱心接力”工伤康复咨询志愿服务活动,为部分急需康复的工伤职工提供入院治疗对接。针对伤情严重的特殊申请人,主动上门提供劳动能力鉴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