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差报销不再跑 政府实事百姓赞 ——嘉定区启用“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二次补差报销自动结算系统”

发布时间:2019-03-25 点击数:信息来源:上海嘉定

 

为解决嘉定区大调研大走访中群众反映的“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二次报销问题”,嘉定区人社局主动跨前、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二次补差报销自动结算系统”。自2019年1月1日起,作为嘉定区政府“2019年实事工程项目”正式启用,使全区35794名征地养老人员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政府实事带来的福利。

一、走访调研,听取群众意见

截止2018年底,嘉定区共有35794名征地养老人员,在全市总排名第一,其中,由区农保中心直管的人员5089名,各街镇管理的人员30524名,企业负责管理的人员181名。这些人员人均年龄75.6岁,其中60周岁以上35455人,占总人数的99.6%,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4%。

应该来说,嘉定区在征地养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障方面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据统计,仅2018年嘉定区、镇两级财政就投入12.8亿元用于征地养老人员的社会保障。但是,在为征地养老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一直有老人在问:“为什么报销医药费每次都需要‘跑两次’?一次报销完不行吗?”怎样急群众之难、解群众之苦,把区委区政府的好政策不打折扣、发挥最大化,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是摆在区人社局党委班子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走访调研,区人社局发现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报销方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往返跑”的问题。征地养老人员在医院看完病后,先由城乡居保拉卡结算,然后拿着医药费发票原件,到所属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再去办理补差报销手续,许多老人在报销过程中容易遗失原始发票,导致更多的“报销困难”。二是“对数据”的问题。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医药费核对都是人工核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效率也低,导致报销高峰时段出现拥挤。此外,为确保数据准确,避免人工核对错误,“反复校对”的工作制度也让基层工作人员头痛不已。

二、主动跨前,攻克各项难关

针对走访调研发现的问题,区人社局提出了《关于在我区实施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二次补差自动核算系统》的可行性调研报告,主动向市人社局农保处、居保处、医保中心反映群众呼声,由市社保中心居保处牵线搭桥,与市医保中心协调沟通后打通了区征地养老服务中心与医保中心征地养老人员医保数据信息的交换渠道。

区农保中心和医保中心多次研究,确定了医保数据的交换时间节点和数据内容。但是,由于每月区医保中心提供的医保数据内容繁多,原来的报销系统已经无法支撑。根据这一情况,区人社局决定自主研发“嘉定区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二次补差报销自动结算系统”,并通过科委立项。系统研发期间,由于数据量大,每个人员的情况都比较复杂,区农保中心与软件公司反复商讨研究,先后修改了5次才最终确定了设计版本。

系统研发出来后,区农保中心通过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对征地养老人员的医药费原始发票和信息数据进行比对,核查医保数据的准确性。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二次补差自动核算系统”的稳定性得以验证,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投入使用。

三、新政惠民,百姓政府双赢

为了确保“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二次补差报销自动结算系统”的有序运行,一方面,区农保中心与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起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志愿者服务小队宣讲、设摊宣传、办事窗口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政策宣传,对理解程度不高、问题反映突出的重点人群主动电话联系或上门沟通,对全区罹患四大类重大疾病的269人和未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42人逐一告知,确保征地养老人员的知晓率。另一方面,区农保中心召开专题培训会,对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使用培训,日常加强沟通协调,为做好窗口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区农保中心将继续按照区政府实事项目实施总体要求,对每季度的推进目标进行周密安排,成立质量控制清单管理小组,建立业务质量通报机制,加强风险防控,指导好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规范运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征地养老人员医药费二次补差报销自动结算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体现了政府“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承诺。不少征地养老人员说:“我们年纪越来越大,腿脚也不利索了,又不好总是麻烦子女来报销,现在系统可以自动结算,这个政策真是太好了!”系统的启用,既实惠了老百姓,也减轻了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量,又确保了二次报销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彻底解决了我区征地养老人员在医疗费用二次补差报销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政府与百姓的“双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