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工程系列人工智能专业高级职称认定办法》的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19-10-20 点击数:

一、《办法》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目前,人工智能大致分为基础理论(平台硬件、神经类脑模型、数据集等)、智能技术(深度学习算法、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应用场景(设备、医疗、驾驶、商业、农业等)三个层面。在中国人工智能100 强企业中,上海拥有 22 家,仅次于北京。

本市从事人工智能开发应用(不含基础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约10多万人,主要在高校、科研院所、信息技术企业。近年来,以非公领域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异军突起(其中,本市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四类企业有400多家),一大批海外和民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涌现、快速成长。尽管本市2016年在科创人才20条、2018年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意见中分别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申报高级职称建立了“直通车”和“绿色通道”,但由于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专业,简单套用现行的职称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针对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职业特点,采取特殊评价方式,解决人工智能专业、非公领域、骨干企业、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的特殊性,突破现行的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方式,加速本市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专业技术人才集聚,也为本市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遴选一批“种子”。

从2018年下半年起,结合大调研,我们启动了“聚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课题调研,会同市科委、市计算机专业高评委办公室、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评委办公室、市人才服务中心、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走访知名人工智能民营企业,深入了解本市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专业方向,掌握企业和人才需求。今年初,在总结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参考高级工程师评审办法,草拟了《办法》草稿。并会同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邀请复旦、交大、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华为、趣头条、扩博智能等单位,对草稿进行修改完善。经局内反复研究,再次听取有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形成《办法》。

二、《办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对标国际、对标最好,引领行业发展。《办法》对标国际水平,注重产业引领和市场认可。针对人工智能企业高端人才专业新、学历高、成长快的特点,聚焦非公领域、骨干企业、领军人才,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合作、获得国际认可的人工智能大赛等作为申报条件。

(二)聚焦领军人才“发点球”。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66号),将认定的专业领域范围界定为从事智能核心芯片、智能软件、智能传感器、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等六大人工智能重点领域,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名核心骨干企业,企业推荐申报1—2名领军人物,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搞“撒胡椒面”式的个人申报。

(三)注重业内认可。以本市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为主,会同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组成认定委员会。参照(正)高级工程师评价标准,重点对学术技术水平、业绩成果贡献进行评议,创新评价方式。其中,申报正高级工程师,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申报高级工程师,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四)申报条件创新。大致与工程系列高级职称保持一致,并结合职业特点,适当放宽工作经历、社保年限、论文发表、继续教育等限制性条件。专业技术方面,提出高工和正高工的9个条件,符合3项及以上即可申报认定。

三、《办法》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一)工作任务。对长期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注重产业引领和市场认可,不唯资历、不唯论文、不拘一格,在人工智能领域认定一批正高级、高级工程师。

(二)认定机构。请人工智能领域院士挂帅,以企业、高校、研究所的权威专家为主,会同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15人的认定委员会,认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科委。

(三)认定范围。认定工作针对本市人工智能重点领域非公有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核心骨干企业。企业名单实行提名推荐制,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住建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名推荐,约100家。

(四)认定程序。主要包括行业提名推荐企业、企业考核推荐人选、认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专家组面试水平评议、认定委员会投票表决。对通过认定的人员,公示无异议后,颁发相应职称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