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多措并举推进工伤康复工作

发布时间:2019-10-12 点击数:信息来源:上海嘉定

 

近年来,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贯彻工伤保险“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建设和市局有关工伤康复的工作要求,通过加强与定点康复医院、用人单位、工伤职工的三方对接与沟通,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强化工作措施、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提升本区工伤康复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截至2019年8月底,本区工伤认定申请3054件,劳动能力鉴定申请2633件,住院工伤康复申请181件,康复率为5.9%,比去年同期上升50%,超额完成市局关于工伤康复2%的工作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从申请住院工伤康复的工伤病种来看,“骨折”病种所占比例最高,达58.33%;其次为“手外伤”病种,占28.03%;“颅脑损伤”病种占6.06%;“烧伤”病种占5.3%;“截瘫、脊髓损伤”病种占2.27%;“关节软组织损伤”病种占0.01%。

一、加强“先康复”宣传,提升工伤康复认知度

以往,工伤康复作为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大部分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对住院康复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经统计,本区约九成的工伤职工为外来务工人员,许多工伤职工认为住院康复“太麻烦”,宁愿选择跋涉回老家休养,也不愿就近在上海进行住院康复。同时,部分用人单位也没有认识到工伤康复是参保职工的基本权益,认为协助员工办理完鉴定拿到补偿即可,忽视了工伤康复在让工伤职工尽早恢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尽快重返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重大作用。为切实提升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的康复意识,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不断加大工伤康复的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活动、知识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先康复、后鉴定,先康复、后补偿”的科学理念;二是完善工作举措,通过优化康复申请流程,建立多方合作互通机制,组织工伤多发企业参观康复医院的开放日活动等,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工伤康复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争取用人单位的主动支持;三是着力引导工伤职工对工伤康复的思维转变,重构科学的工伤康复理念,消除他们“怕麻烦”的想法,主动接受住院康复。

二、实行“双通道”管理,推进工伤康复早期介入

为了让有康复价值及康复需求的工伤职工能够及时、系统、科学地接受康复治疗,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对康复对象的筛选,采取“双通道”的管理办法,积极完善工伤康复服务机制,大大提升了住院康复的精准度和办事效率。一是在工伤认定的受理及审核环节,工作人员一旦发现有康复价值的伤者,第一时间与康复专窗进行对接,由康复专窗及时联系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进行政策宣传和办理流程介绍,并对重点工伤康复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推介,努力实现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二是在劳动能力鉴定环节,推进“先康复、后评残”机制建设,先由专家检查认定具有康复价值的工伤职工暂缓定级,并提出康复建议,以此推动工伤康复的早期介入,实现“先治疗康复、后鉴定补偿”的模式。

三、开辟康复“绿色通道”,提高工伤康复服务效率

在工伤认定受理环节,对无争议且符合住院工伤康复条件的工伤人员,推行“工伤认定申请——住院工伤康复申请——专家确认——入院康复”的快速通道,最大限度地提前了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伤情相对较重的工伤职工而言,能有效帮助其恢复身体机能从而返回工作岗位。在受理服务大厅设置“工伤康复”专窗,由康复医院安排专人常驻窗口,负责提供住院工伤康复咨询、受理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针对重伤人员开展重点跟踪,及时了解医疗进度,帮助指导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准备申请材料,尽早安排工伤职工入院康复,促进工伤职工更早更快更好地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

四、打破“沟通壁垒”,完善“三位一体”服务机制

一是打破康复医院、用人单位、工伤职工三者之间的“沟通壁垒”。建立康复医院、用人单位、工伤职工的三方联动机制,及时对接康复受理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确保符合康复条件的工伤职工在最佳康复时间内接受康复治疗。二是保持与市劳鉴委的紧密沟通。积极参加市劳鉴委组织的各类康复工作培训会、研讨会,及时掌握最新政策、解释口径和操作办法,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甄别具有康复治疗价值的工伤职工的能力,熟练掌握现行工伤康复政策和经办流程。三是打通内部各服务环节。将工伤康复各项具体工作细化到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的各个环节之中,将责任落实到每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之间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工伤康复服务工作,全面落实“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


分享到: